在电商平台、短视频平台,有许多直播间打着“工厂直发”“工厂实景直播”等旗号带货,使用的套路如出一辙——主播坐在商品堆里,把源源不断从传送带传来的商品打包,营造出一种身处工厂车间的景象。然而,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,不少这样的直播间并非真的开在工厂中,而是搭建的假场景。消费者看到的“车间、直播、出货”,只是直播间的“道具、摄像、开拍”。
直播带货竞争日益激烈,为吸引流量,早在几年前就有商家把直播间搬到了产品生产一线。从鲜果采摘的果园,到乡镇农产品加工作坊,再到工厂的生产车间,直播进入生产源头,让我们消费者直观看到产品生产的全部过程,感受产品的真实与品质,从而增强购买信心,激发购买欲望。生产源头直播迅速火起来后,当时有业内人士预测,“直播带货的下一个风口,或许就是工厂自播”。
风口的确来了,但风里也夹杂着不干净的东西。如今,参与工厂、地头直播的商家慢慢的变多,所带的商品种类日益丰富,不少商品销量惊人,单个商品能轻松破万单。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由此看到了“商机”,他们“另辟蹊径”,“自建”车间,伪造一条繁忙的流水线,打出“工厂直供”“源头发货”等标语,抓住消费者追求性价比的心理,忽悠一些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下单。
从媒体调查看,“自建”车间技术上的含金量并不高,也不要多少成本。在电子商务平台,可以轻松买到专为直播间定制的传送带、包装盒等各种道具。有售卖此类道具的商家介绍,客户能用双面胶将待展示商品固定在传送带上,当传送带启动后,商品便会在短距离内循环展示,从而给观众营造一种商品持续产出的虚假场景。看似在工厂流水线直播,实则传送带只有一小节,旁边可以放补光灯调节亮度,模拟场景更真实。这些道具“价格亲民”,不到2000元就能搭建一个“工厂”,且能够达到“4平方米的房间播出了4万平方米的效果”。
有的商家为了节约成本,连道具都省了,直接借助绿幕抠像等科学技术手段,只需简单的设备和软件,就能以极低的成本快速搭建出逼真的工厂环境,让观众以为主播置身于真实的生产现场之中。此外,还有人利用AI技术合成虚拟场景作为直播背景,甚至部分直播间的主播角色也完全由数字人担任,其逼真程度之高,非专业人士很难辨别真伪。
伪造工厂直播间忽悠消费者的现象日益严重,引起广泛关注。有法律人士指出,以“工厂直发”“工厂实景直播”为噱头的虚假直播行为,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、选择权、公平交易权。若搭建虚拟场景是为了掩盖商品的真实情况,或者故意夸大、美化商品以误导消费者,那么这种行为就可能构成虚假宣传。今年7月1日生效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》特别强调了直播带货的透明度要求,明确规定主播必须清晰地向消费者说明“谁在带货”以及“带谁的货”。直播带货必须以显著方式标明或者说明其真实名称和标记。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和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明确,使用深度合成技术或人工智能技术完成的作品,如果可能会引起公众混淆或者误认,应进行显著标识。直播间在使用AI技术合成例如工厂车间等虚拟场景时,应确保所传达的信息真实、准确,并主动做标识,避免误导消费者。
伪造“工厂直发”场景直播带货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也违反广告法、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有关法律法规,不利于法治化、规范化网络营商环境的构建,一定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。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,对于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家,依法进行查处和惩罚。电商平台要负起责任,做好对直播间运营者和直播内容的审核把关和监测分析,发现存在虚假宣传、误导消费者等问题,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干预,并根据情节轻重实施相应的处罚。